【重要公告】機械工程系網站更新網址:https://me2.ncut.edu.tw/
相關資訊請至新網站瀏覽,謝謝。
【重要公告】機械工程系網站更新網址:https://me2.ncut.edu.tw/
相關資訊請至新網站瀏覽,謝謝。
發展方向
一、與業界的互動 (1)夜間進修部(班): (2)推廣業務: 本校於八十四學年度由實習就業輔導室就業輔導組開始兼辦推廣教育業務,該年度共辦理十班,總收入共956960元;八十五學年度共辦理十五班,總收入共1975910元。八十六年八月一日,本校有感於大台中地區廣大社會大眾之進修需求,於是成立推廣教育中心專責辦理推廣教育工作。八十六學年度共辦理二十三班,總收入共2660135元。八十七學年度本校之推廣教育進入新的紀元,除傳統之推廣教育業務共辦理二十七班,總收入共4638569元之外,在委辦單位上增加台中縣政府、中區就業服務中心和勞工委員會職訓局;辦理的班別也增設白天六百小時之養成訓練班。在跨校合作上,本中心與南華管理學院推廣教育處合設台中聯合教學中心,辦理大學及研究所之推廣教育。在國際化方面,於88年5月下旬與中華大學合辦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遊學團和哥倫比亞大學遊學團。在配合教育部推動終身學習,建立學習社會,推動回流教育之措施上,已辦理技能檢定十六學分班、在職專班及夥伴關係學分班 本教育夥伴關係計劃經由討論,並尋求中部傳統行業中幾個關鍵的公會、訓練中心、研究機構與企業的共識,以下促進模具、製造加工、工具機等行業的升級、繼續繁榮、立足國際舞台為本教育夥伴關係的發展目標。
二、產學合作的研發模式 消費者求新、善變之心理使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縮短,少量多樣化產品因應而生,傳統手繪產品設計與經驗導向的設計流程逐漸由 CAD/CAM/CAE及CAID、同步工程、逆向工程等自動化技術所取代。因此近年來,國人在國際市場上接訂單的質與量逐年提高,由資料顯示,我國已成為產品外銷的主要國家。國際上政治與經濟持續的競爭,促成了高科技不斷的成長與創新,尤其在產業技術方面,更因為資訊科技、管理技術與傳統製造技術的結合,使得先進製造技術迅速的發展。 不管是管理技術或是生產技術的提升都需特透過教育訓練,不斷的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才能擁有先進的技術而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而事實上學術界也能透過與企業界的互動,行成伙伴關係來增加實務經驗,豐富研究與教學的題材並提升研究與教學的能力,同時讓學生能實際參與而增加實作能力,成為企業的儲備人才。 (1)技術開發人才培訓: 與產品造型開發、模具、工具機等中部特色行業,以及台灣區模具公會、行政院勞委會中區職業訓練中心、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共同結合為教育合作夥伴,以便使企業技術升級、繼續繁榮、立足國際舞台為行業主軸﹔並成立長期的夥伴關係,一同為貫徹以下三項目的,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學校教育與企業界所需緊密配合︰使學校教育內容對行業、科技知識及技能快速的變遷能適時的調整,拉近與企業真實需求的差距。 提供學生職場學習的機會︰使學校及學習型合作夥伴的師資、設備、場所相互支援與配搭,提供在學學生接受企業職場訓練、校外實習與專題製作的機會,增進將來就業的適應性。 協助或輔導企業建立員工進修及訓練的環境︰應用校內外的各項支援,協助企業建立員工進修制度、排除進修障礙、改善教育環境、建立校內外學習成果認證制度,並發展多元的教育夥伴關係。
(2)產學合作研發模式的整體效益: 使學校與公會、研究單位、企業、訓練機構結為教育伙伴,充份利用雙方教育資源,共同創造更多的進修學習機會,並加強雙方學習成果的認可與轉換。學校可以節省專業設備經費與場地重複浪費,轉為其它教學必要軟硬體擴充,提升教學設施品質與充裕教學設備。使學校教育科技知能與專業技術,能符合企業界需求不致脫節,透過回流再教育,提昇生全民職能,增進國家產業升級與競爭力。 (3)藉由此產學合作的研發模式,可以達到以下的目標: ◎ 提升業者的管理技術 ◎ 提升業者的開發與生產技術 ◎ 提升學校老師的實務經驗並增強教學與研究能力 ◎ 學生能實際參與而增加實作能力,成為企業的儲備人才 三、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的研究發展 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日益蓬勃發展,產業界深感高科技人才的不足,尤其是關連到高科技產品製造與分析技術人才的需求更是日益殷切;而在進入廿一世紀之後,資訊化社會正加速來臨,中華民國第一部「科技白皮書」規劃了我國科技發展策略,做為國家中長期推動之依據 ,其中即包括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中部科學園區之設立,急需高級科技人才的投入來滿足其研發需求。而且中部地區更是台灣發展航太、模具、表面處理及精密機械等工業的大本營,其中計設有台中、漢翔、大甲幼獅、大里、潭子、彰濱及麥寮等工業區。國立勤益技術學院為目前中部地區具有實作能力及兼具研發能力之國立綜合性技術學院,無論就師資、人力、設備空間均極為豐沛,對本區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產業之人才培養與支援責無旁貸。 (1)尖端材料科技: 「尖端材料科技」,由於兼具理論與應用,並且橫跨工程與科學,具有跨領域的整合性,在高科技產業中扮演關鍵的地位;材料科技是電子、資訊、通訊、航太、機械及光電產業的基礎,新材料的研發成功是許多材料突破發展的關鍵,是故材料被稱為「工業之母」。有鑑於此,所以材料科技被政府明訂為國家四大重點科技之一,關係我國未來工業升級與經建發展至鉅。
隨著資訊產品使用型態也不斷改變,尖端材料科技產業進而結合多媒體與通訊功能,再配合晶圓及薄膜製程技術、智慧型尖端材料、微機電與光機電元件等周邊與支援性產業之發展。 尖端材料科技基礎教育:以尖端材料作為提昇材料科技之師資、設備、課程及教學環境之重點方向,其內容包括資訊材料、通訊材料、能源材料以及奈米材料等四大專業基礎課程。使學生在原有的機械材料科技教育基礎上,建立資訊科技相關之週邊元件、晶圓與薄膜技術、系統構裝乃至於新能源材料之開發等策略性及開創性之技術能力。
資訊材料科技教育:其內容著重於微資訊材料製造技術之應用於資訊類元件教學,並加強資訊類元件製程科技教育,提昇技術學院之學生對於新時代之資訊元件製程學科素養,及規劃新實驗課程與跨領域整合性課程,以提供學生實習實驗之用。在材料實作製程方面,包括IC製程、低介電薄膜材料、新記憶體材料、構裝材料、顯示器材料等資訊材料之製作。
能源材料科技教育:其應為綠色環保材料科技教育,內容著重於能源材料製造技術之應用及設計,包括新能源
材料(如太陽能電池等)、高效率及低耗電材料、環境相容性材料與生物科技材料之製作與應用。 微機電系統材料科技教育:包括奈米結構材料之合成技術,物理與化學性質及其應用;半導體元件技術、濾波器材料及高頻元件等技術。微機電系統材料之原理、製造方法、技術與程序介紹;光阻塗佈、光蝕刻、無電解電鍍、精密電鑄、精密射出、滾壓等技術之介紹與製作。
(2) 航太科技 本系工業設計與精密加工相關實驗室負責教師,歷年來與航太科技產業(雷虎、上銀、漢翔等單位)維持密切合作之關係,為配合產業之人才需求,進行觀摩學習,研討會,建教合作,推廣教育學分班等,並推薦優秀畢業生前往就業之互動方式,著有績效。 爾後為因應中部地區航太產業之發展事點,本系希望以現有基礎,將系內相關教師與設備予以整合,導入航太科技產業之實務,補充相關設備,規畫航太零件設計製造實習課程與製程之研發,在一貫課程之安排下,啟發學生對航太科技之興趣,並奠定其理論與實務之基礎,以因應國家重點科技發展政策與中部地區 航太科技人才之需求。由於中部地區為精密製造業集中地以及航發、漢翔等航太事業機構所在地,因此一直為政府理想中之航太科技發展特區。本系累積多年來與航太產業合作經驗,希望整合現有相關實驗室設備和師資人力,協助航太產業之發展,尤以航太中心開發小型渦輪引擎成功之後,無人飛具之應用性大為提升,並可帶動政府與國防之需求。本系整合工業設計及CAD/CAM等實驗室、航空工程實習工場等,可進行無人飛具零組件之快速研發與人員訓練,除滿足目前產業人力需求,並可輔導育成新興產業之成立。 (3) 機電整合 機電整合與自動化是先進製造技術不可或缺的,本系在機電整合方面發展的重點有: ◎ 自動化系統設計與開發 ◎ 感測與介面的研發與實作 ◎ 電子電路的設計與應用 ◎ 醫工系統的應用與開發 ◎ 系統識別、分析、模擬 (4) 微系統 微系統之成立乃以建立機械、電子、光學元件之精密化、微小化及整合化技術為主旨,並以光訊及生物產品之應用為目標。本研究共分成三類技術:設計、材料及製造檢測。設計乃針對機械、電子、光學元件之精密化、微小化及整合化作應用性理論探討和數理模型(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models)的構建,並利用電腦輔助工具進行解析及有限元素分析,進而建立虛擬原型件模擬(virtual prototype simulation)之技術。材料乃針對機械、電子、光學元件之精密化、微小化及整合化作相關元件材料之微觀理論的探討及材料性質的實驗量測,並且進行相關製程參數對材料特性影響的研究,進而達到微精密機電光材料資料庫之建立。製造檢測乃針對機械、電子、光學元件之精密化、微小化及整合化作製程的設計及元件產品結構和性能的檢測(inspection and measurement)。元件產品之製造擬委託相關實驗室(北、中、南區微系統中心及半導體中心、晶片實作中心、精密儀器中心)協助代工。 (5) 製造科技 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於產品生產技術的要求越趨嚴格,因此,低價化、高速化、高精度、高彈性、智慧化、網路化、微細加工化、環保化將為未來製造科技的主要發展方向。基於本研究所現有產品開發、設計與製造技術的基礎上,在製造科技的發展重點有: ◎ 資訊科技與網路於製造業的應用
◎ 微細加工與檢測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 快速製造與逆向工程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 高精密生產設備的開發與製造 ◎ 同步工程技術的建立與實證 (6) 電腦輔助設計 ◎ 微機械系統設計 ◎ 機械/航空結構最佳化設計 ◎ 結構系統可靠度與安全性評估 ◎ 電腦輔助設計與造形 ![]() |